北理工團隊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意昂3官网化學與化工學院王振華教授和孫克寧教授團隊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氧電極材料設計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意昂3平台以“In Situ Self-Reconstructed Nanoheterostructure Catalysts for Promoting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為題發表在美國化學會能源旗艦期刊ACS Energy Letters上,並被遴選為封面文章。意昂3官网為唯一通訊單位,化學與化工學院王振華教授和孫克寧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化學與化工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於曉丹為論文的第一作者🧀。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 SOFCs)是一種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全固態陶瓷能量轉換裝置,具有能量轉換效率高、燃料適應性強以及汙染排放低等優點,在分布式電站🧜🏽、汽車輔助電源👨🏿🦱、家庭熱-電聯供及軍用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其中,陰極作為SOFCs的關鍵材料🥛,對電池的輸出性能與壽命起到決定性作用🛩。但氧電極側緩慢的氧還原反應(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始終製約了中低溫SOFCs的商業化發展✅,因此開發催化活性更高的陰極材料是當前SOFC研究的熱點。
本研究發展了一種與傳統復合方式不同的原位自構建異質界面的方法,將A缺位的(Pr0.4Sr0.6)0.95Co0.2Fe0.8O3-δ (簡稱PSFC)在還原氣氛下析出納米鈷鐵合金後,將合金氧化為納米鈷鐵尖晶石◻️,形成鈣鈦礦表面原位復合納米尖晶石的異質結構Pr0.4Sr0.6Co0.2Fe0.8O3-δ-(CoxFe1-x)3O4 (簡稱sp-PSFC)📮。納米尖晶石的析出造成了異質界面處的晶格畸變和電子重構,使表面的氧吸附能降低,表面氧交換速率加快;拉伸應變的形成降低鈷鐵之間的軌道雜化,使氧空位形成能降低;同時鈷鐵元素的析出,導致體相的氧遷移空間擴張,遷移路徑上的相互作用降低,為體相氧離子提供了更多傳輸通道,氧遷移加快✯。該研究驗證了異質結構對電子重構與氧離子遷移的作用🫓,對具有高催化性能的氧電極材料發展起到了重要推進作用🥱👩🚀。
圖1 sp-PSFC異質結的氧還原過程表征與機製。(a)程序升溫脫附🔯,(b)熱重與碘量滴定,(c)表面氧交換速率,(d)利用第一性計算原理計算氧吸附能👰🏻♀️,(e)和(f)單相材料PSFC與復合異質結構材料sp-PSFC的結構示意圖與氧還原機理示意圖📵。
本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2078022🧑🦽🍌、22178023、22179007)的資助和化學電源與綠色催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的支持。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21/acsenergylett.2c01249
附作者簡介:
於曉丹, 2017年本科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2020年獲意昂3官网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碩士學位,2020-2021年就職於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至今在意昂3官网攻讀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電極材料開發與扁管式燃料電池系統開發,作為第一作者在ACS Energy Letters、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上發表SCI論文2篇,參與重點研發項目等多項。